加强五项管理 促进“双减”落实
运城市第二实验中学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精力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以开展好课后服务工作为抓手,重点聚焦 “五项管理”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工作举措,加强过程监督,确保“双减”工作落实。
一、制定一份实施方案
开学前,学校根据教育部、省、市关于“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充分考虑本校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尽力满足家长对教育的热切期望,制定学校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和内容,供学生选择。并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好课后服务宣传,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二、实现两个全面覆盖
学校自2019年开展课后服务以来,随着各级教育部门的政策要求,学校也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水平上不断迭代升级,因材施教分层开展学生学习辅导,对学习有困难、家长辅导不了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保证“小学作业不出校,知识漏洞不过夜”。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本学期,我校全面推行“5+2”的课后服务模式,执行四天作业辅导,一天素质拓展活动。目前,基本实现所有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全覆盖,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三、积极推动三个延伸
1.初中部课后服务向晚自习延伸。初中部在工作日晚上开设晚自习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2.小学部课后服务由作业辅导向素质拓展延伸。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学校聘请了专业人才来校参与课后服务,内容以素质拓展为主。
3.课后服务由周内行课期间向周末延伸。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参照上学期模式探索开展周末托管服务,服务内容以素质拓展为主。目前,学校已经成立科普类、文艺类、体育类、实践类、阅读类社团11个。
四、建立四项长效机制
1.准入退出机制。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来承担,也聘请有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以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需要。这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学校组织遴选,查看资质,建立评估准入退出机制。
2.质量监测机制。学校修订了《作业管理规程》,明确作业公示制度,要求教师加强教材内容、课程设计、作业布置等方面研究,采取因材施教、分层落实,将“减负 提质 增效”与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成立课后服务质量中心,从服务项目、开办规模、教师选聘、课程内容、过程评价、成果汇报等方面加强对课后服务质量管理,由专人负责,检查师生到岗情况、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情况,定期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推动课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家长。
3.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严格遵循家长自愿的原则,财政按照学生人数补贴的周内托管费用全部用于设备添置、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补助,确保不截留,不挪作他用。
4.教师激励机制。针对学校课后服务情况,修订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保证教师正常的培训研修、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基础上,安排当天课后服务的老师不坐班,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把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参考条件,对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五、持续抓好“五个严禁”
1.严禁任何教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2.严禁以课后服务为名乱收费。
3.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4.严禁强制学生参加课后服务。
5.初中晚自习时间不得晚于21:00,保证学生充足睡眠。
-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