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新政策 营造教育新生态
发表时间:2021-10-29 11:15

  落实“双减”新政策  营造教育新生态

  运城市人民路学校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运城市人民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聚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等主要任务,立足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实践,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新变化。

  一、全面进行政策研读,确保“双减”精神有效落地

  暑期,学校教学团队成员集中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先行理解文件精神,人人明确学校在“双减”工作中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充分认识“双减”工作的重大意义。

  团队成员从学校实际出发展开热烈讨论,紧紧围绕 “双减”和“五项管理”要求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草拟了《人民路学校学生作业公示制度》《人民路学校关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具体办法》《人民路学校关于作业质量审核评价制度》等各项学校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人民路学校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八月底,学校组织全体老师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老师们一方面学习中央“双减”政策,一方面讨论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在学习讨论中明确“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课业负担,但教学效率不能减,育人目标不能减,在做好“减法”的同时探寻“加法”路径。

  二、深化教学教研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业发展的“主导线”,是助力“双减”政策行稳致远的“减压线”。“双减”政策下的新学期,运城市人民路学校加大教学研究力度,从教师队伍建设、课标教材解读、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提升全体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

  1. 文本解读,以研促教求高效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在开学初,运城市人民路学校教学核心团队聚焦核心素养,以“文本解读”为切入点,进行了顶层设计与部署,依托学校一直坚持的“三段循环式”教科研模式,开展了以“减负提质以研促教 文本解读力求高效”为主题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力求打造高效课堂,聚力内涵式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各教研团队的团队研究力量,学校教导处统筹安排课表,所有老师每周空出一个整块的时间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研活动,具体安排为:每周三下午为语文教研活动日;每周四下午为数学研活动日;每周二上午为道德与法治、音体美、科学等常识学科教研活动日。

  每周各学科一次固定小教研活动,每月由教导处和教研室再联合组织一次全校分学科的校级大教研活动,进行六年一贯的学科教材大研讨。如此开展,既保障每一位任课老师熟悉把握本学期所教教材,又促使每一位任课老师了解本学科各年段知识的衔接和连通。

  本学期所有学科教研内容聚焦“文本解读”做专题研究。学期初,以组为单位制定好每周集体教研主题,活动时以教研记录单和教研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如九月份的语文教研时间,1-6年级分别就“拼音教学”“识字策略”“运用词语带动段落阅读”“提问策略”“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学用点面结合”等专题展开教学研究和讨论,以文本为基础,集思广益,踊跃发言,教研过程精彩纷呈。在大教研时,全体语文老师针对“‘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文本解读和交流分享。

  每周一次组内小教研,保障每个专业老师目标明确、方法妥当、课堂效果鲜明;每月一次校级大教研,给所有学科老师提供了一个能够集思广益、碰撞思想的广阔空间,大家相聚一堂,跨越年级,联通知识,打破壁垒,进行了酣畅淋漓的交流分享。

  2. 教学赛讲,风采展示促成长

  “双减”背景下,把青年教师培养成“高素质、勇创新、专业化”的好老师是人民路学校本学期教学管理工作之重。为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实行领导包年级制度,每位领导蹲点一个年级,不定期的推门听课、巡课,重点跟踪指导教学经验不足、方法欠缺的新进教师课堂,做好前期的课堂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十月,学校组织了“展风采,促成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和艺体教师学科基本功展示活动。通过听、评、议、问题研讨、现场思想碰撞等多种形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改进和创新教学策略,既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又助推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真正做到“守住课堂主阵地”。    三、健全作业管理制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双减”政策对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走好“双减”作业管理最后一公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让“双减”真正落地,人民路学校以“三提高” “三监控”为抓手,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提高”,即教师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学校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这样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确保减负不减质。

  “三监控”,即控制作业总量、控制作业时间、监控作业批改质量。在班级内执行“每日作业清单”制,由各班班主任统一协调每日学生作业总量,确保作业布置统筹管理,科学适量,难度不超标,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真正实现“三心”工程,即老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四、开展“1+X”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需求

  “1”就是基本的课后作业辅导。本着小学生作业不出校门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在本班教室自主完成作业,针对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困难进行答疑解惑。

  “X”即学校社团课程和班级特色课程服务。

  校级社团:保留学校传统项目合唱、篮球、足球、健美操、创客、编程等社团课程。

  班级特色课程:人民路学校学生多、地方小,尤其是功能教室少,学校充分发挥各班教师潜能和招募有各方面特长的家长志愿者,以及利用社会资源等办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以实现“面向全体、彰显个性、培养兴趣、开发潜能”的教育目的。

  阅读特色课程:人民路学校十几年如一日努力做“中国在校学生阅读最好的学校”,所以,阅读是人民路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特色课程。这两年在山西省教科院“课内外一体化阅读研究”课题的引领下,在山西省“少年儿童1+X公益阅读计划”的支持帮助下,人民路学校图书馆配备了大量的适合每个年级学生阅读的经典图书供学生借阅。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学校不定期组织老师和家长志愿者在学生作业完成之后,开展“自主阅读”“读书沙龙”“童话剧场”等阅读实践活动,让“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更符合教育改革方向和学生发展需求。 

  “双减”是一项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素养全面提升的民心工程。两个月以来,运城市人民路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守正创新,在遵循教育规律中探求“减负”新路径,在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中寻找“增效”新方法,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中探索“提质”新思路,为营造教育新生态而奋斗不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