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新政策,营造教育新生态
发表时间:2021-10-28 11:14

  落实“双减”新政策,营造教育新生态

  运城市东郊逸夫小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开展“双减”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着重大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努力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认真谋划“双减”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逐层细化,积极推进“双减”校本实施。 

  一、开展专题研培,端正思想抓双减

  为落实“双减”工作部署,学校专门召开“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各种相关制度,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双减”及“五项管理”政策精神,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读懂新政策,理解、内化、推进。 

  二、加强引导规范,增效提质抓双减

  (一)加强教学管理。“双减”不减责任、不减质量,要通过加强常规管理,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在深化关键领域上发力。坚持规范管理,优化教学方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精准分析学情,因材施教,坚持“零起点”教学,杜绝“提前教学”“超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让课堂教学在变革中提质增效。 

  (二)统筹作业管理。学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上发力,要求任课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方式,鼓励分层布置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建立健全学校作业管理、公示、评价制度,突出作业育人功能,各班主任做好协调,控制书面作业总量,确保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60分钟,努力实现绝大部分学生作业校内完成。严禁用手机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学生利用手机打卡或完成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三、优化课后服务,多措并举抓双减

  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学校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总结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方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一)组建成立学生社团组织

  学校按照“面向全体、彰显个性、培养兴趣、开发潜能”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免费开设“艺术、体育、手工、益智”四大类课程共31个社团。百花齐放的社团活动演绎了孩子们多彩的童年,学校真正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 

  (二)开展综合素养提升服务

  针对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学校按照“作业不出校、人人有看管”的原则,全面开展综合素养提升服务,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老师为学生辅导作业、答疑解惑,中高年级学生以高质量完成作业为主,充盈知识储备;低年级学生以巩固课堂知识、自主学习阅读为主,注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周三为无作业日,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他们进行硬笔书法练习、阳光体育运动、观看红色影片等。 

  (三)延伸拓展课后服务范围

  为了减轻广大学生周末校外培训负担,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学校主动担当,大胆尝试,将课后服务拓展到周末,实现了服务无空挡、时间全覆盖、质量有保障。周末社团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各班建立社团微信管理群,实行学生签到制,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督促学生及时进行课下练习,做到随时无障碍沟通,提高了每一节社团课程的质量。  

  (四)建立形成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多元化课后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专业的教师团队保障。学校充分发挥本校师资优势,为开展好课后服务提供人才保障。既有以语、数、英教师为主的“综合素养提升”指导团队,又有以音、体、美、计算机教师为主的“社团活动”指导团队。同时,着眼笛子、黑管、吉他、二胡等部分社团课程的特殊性,邀请社会专业优质师资力量进行专门辅导,确保社团课程的优质高效。 

  “双减”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学校将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管理”相结合,提高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常态监管,层层落实,确保“双减”的各项要求取得实效,确保“双减”的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相关解读